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网友似乎也产生了双十一“疲劳”。
在亿欧关于双十一的问卷调查中,不少消费者认为“网络制造”节日的频繁已让人提不起兴趣。无处不在的“促销陷阱”让人防不胜防,愈发繁琐的参与形式也让快节奏生活的人群无暇顾及。
楚门的导演慌了吗?
九轩资本刘亿舟提到,在电商促销中,存在一个“262”法则:20%的东西不促销也会买,20%的东西再便宜也不会下手,而另外的60%则是可以移动的区间,也是可以利用“类双十一”促销使消费者产生冲动消费的区间。
于是,电商促销者在那60%里用尽心思。
电商平台SKU最大化,隔日达、次日达、当日达背后不断提升的物流配送能力,全新改进的奇特营销手段,数据库高并发访问的承载能力都在为服务好“60%”而竭尽全力。
然而,更严肃的现实情况是,羊身上没毛了。
GDP口径计算(居民债务与GDP之比)显示,我国居民杠杆率在2015-2017年急速攀升。2008年为17.87%,2015年上升到39.23%,2017年迅速上升至48.98%。
以美国为例,美国居民杠杆率从20%上升到50%用了近40年时间,而我国从2008年的17.87%上升到2017年的48.98%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居民杠杆率快速抬升,二级市场波动回调,楼市整体哑火,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一系列变化显性且直观的表现是:大家可消费的钱包已经空了。
钱包空了,羊毛没了。在以往,这是一个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谁也不会傻到把口袋里的银子让你花,然后再辛苦通过双十一赚回自己的口袋。
但——消费金融可以,不仅能透支,还能续命。
4. 分期“续命”
同样是在2015年,消费信贷“异军突起”。
2014年2月,京东上线“白条”;2015年4月,阿里上线“花呗”。
此后,腾讯、百度、360、小米等相继推出旗下金融借贷产品。
2017年,美团上线“美团生活费”信用贷款产品;滴滴在同年底曲线获得了支付牌照;字节跳动则在今日头条和抖音的贷款导流广告中赚的“盆满钵满”。
至此,国内“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都加入了“放贷”大军。
消费信贷之后,从2015年起,“游戏”玩的更“野”了,现金贷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覆盖到各类人群中。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无疑是居民杠杆率攀升的因素之一,其所培育的超前、超额消费观也给电商促销带来了“第二春”。
为刺激消费,在商户促销力度加大的同时,消费信贷产品的优惠也上线。“白条12期免息”、“双十一花呗提额”、“免息包”等字眼在双十一商品及支付平台上十分抢眼。
没钱的客户被开发,已被开发的客户粘性再强化,“降价+提前消费”的双重诱惑,使双十一的天花板有望通过消费金融再高一层。而原本在电商战场上厮杀的巨头,消费金融成了下一个全新竞技场。
支付宝联合网商银行发布的天猫双11商家端报告显示,2019年天猫双11,网商银行为300多万中小商家提供3000亿贷款资金支持,帮助商家解决备货资金周转难题。
与此同时,天猫商家为线上800万的双11商品开通花呗分期免息。花呗的数据显示,2019年8月,商家开通花呗后,交易额平均提高38%,交易用户则增加32%。双11预售期,花呗分期拉动个人清洁商品增长2000%、宠物商品500%、保健食品460%。
京东金融App也发起10月18日至11月15日近一个月的全民瓜分10亿“京贴”活动,为消费者准备了“回血”点卡。
5.花钱至死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写到,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技术本无罪,电商也好,消费金融也罢。
然而当一个200块的口红在双十一也需要分期或借贷购买,我们是该赞美消费金融的魅力,继续鼓励电商促销借金融“大行其道”,还是该量力而行、理性消费?
按居民可支配收入口径计算(居民部门贷款余额与当年名义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我国居民杠杆率2008年为43.25%,2015年上升到89.52%,2017年陡然上升到112.21%。
而2017年美国居民杠杆率为87.47%,2008年美国曾高达116.29%。当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已远高于美国,且逼近美国金融危机时高值。
世间万物都需要追求平衡点,买方需求需要跟卖方有效供给匹配。利用消费金融提高买方势能,又利用消费金融加大供给,看似达到了一次平衡,加入星图却忽视了居民收支结构的天平已倾斜。
过度负债的消费社会像是众人参与的一场拔河比赛,在收入保持持续增长可以冲抵负债时,双方势均力敌尚且可达到平衡。而一旦资金链断裂,一方猛然松手,看似赢的一方也会落到摔得“灰头土脸”的结局。
大数据整顿风暴、现金贷监管细则,什么可以挡得住一场敲锣打鼓而来的慢性危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消费金融参与了双十一,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双十一认识了消费金融。
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主动消费、随性消费、享乐消费、冲动消费似乎已是他们的自带标签,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文化也发生了改变。
而若千千万万的人陷入以贷还贷的债务深渊。未来,谁将会为这场游戏埋单?又有几人能安全上岸?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表示,电视统治将使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那么谁又情愿成为冲动消费的附庸,花钱至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