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消费创业者来说,刚已往的2019年,是被流量焦虑充斥的一年,诸如社交、团购、直播、短视频、私域流量等等。
这些名词背后所谓的流量盈利,确实催生出了一波波销售传奇,许多品牌凭此发作,但不少品牌也因此“夭折”。
熊猫资源首创合伙人李论以为,线上虽然主要,但线下流量同样有价值。从瑞幸、喜茶、泡泡玛特等线下业态的发作,可以看出在当下,线下流量除了稳固以外,同样可以拥有不弱于线上的盈利机遇。
那什么样的企业能在线下获得更大的流量价值?跟传统连锁相比,“瑞幸”们是若何承载和放大线下流量价值的?怎么明了生鲜企业经常强调的“多快好省”四个字,有三个是坑?
克日,在浪潮新消费内部活动上,围绕上述问题,熊猫资源首创合伙人李论给出了自己的谜底。
以下系李论分享节选,经浪潮新消费编辑:
我先说个大条件:投资人经常打脸。我说的所有话都是为了激起人人的思索,包罗我自己也在不停迭代,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在改变自己的想法。
好比我以前说,从来不去北上广深杭以外的地方看项目,由于那时刻只投TMT,而且从数据来看,已往北上广深杭以外确实很少有10亿美金以上的TMT公司,这完全是出于效率的思量。
但2019年我们最先看消费领域的投资,跑了中国的许多二线都市。由于一线都市的创新成本太高了,房租、人力成本都很贵,二线都市要相对低一点,而且人口规模也足够,以是许多消费领域的创新反而是从二线都市最先起步。
甚至我们对区域也做了划分,更多和消费相关的创新可能会来自长沙、武汉、重庆、成都、福州这样的都市,为什么?由于这些地方的人天生就喜欢消费。
中国不是所有的都市都喜欢消费,好比宁波市,有点钱就想着怎么用钱生钱,多做点生意。江苏也是这样,虽然南京市有一些消费创新,但实在大多是安徽人干的。
为什么?就是由于安徽人喜欢闲、享受闲,才气做出这么多瓜子等零食企业。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最近我们招了许多湖南籍、武汉籍和贵州籍的人,让他们多看看自己的朋友圈,看看同砚、爸妈、亲戚朋友都在吃什么、玩什么,可能下游消费的机遇就会从这样的地方被发现。
我们在不停地迭代,由于我们的规模没有那么大,立志成为所有项目第一个或第二个投资人。今天和人人一起交流,也希望能把消费的一些偏向梳理得更清晰。
首先,我们不太会选择只做纯线上的公司,由于流量成本太高了。但从线上起身的企业也别介意,这只是我的小我私家选择。
今天实在有大量的消费品公司,是靠抢一波流量盈利做起来的。好比钟薛高,昔时小红书里还没有人做冰激凌这个类目的时刻,他去抢了一波流量做起来。包罗对庄翡翠、天天鉴宝,也是在整个视频内容里,还没人做奢侈品和判定的时刻,抢到了一波流量。
这没问题。但这种盈利很难历久变现,以是你要不停研究下一波流量盈利在那里。好比我以为明年知识型的内容可能会有一波盈利,但今天你要做纯线上,还必须要让流量和买卖变现的环节足够短。
为什么?以前的机遇是,你可以把流量先做完,再拿到其余地方去变现,我以为今天已经没有这样的机遇了。
由于已往有许多赛道是空缺的,好比美团做了团购之后,发现影戏市场没人做,那他抱着团购的流量就可以把影戏票给做了,包罗中国三线都市以下的旅店也没人做,美团已往同样可以拿下。
但今天任何一个赛道里,都已经有一堆人在做了,流量盈利已经很难了,以是变现半径一定要足够短,最好可以马上变现。
线上是异常主要的环节,任何生意都应该研究线上,但我小我私家更偏好于,你的初始流量是来自线下。若是你今天不能在线上找到异常明确的流量价值,可能先从线下最先做起会对照稳当。
由于线下的模子更好算,之前有大量纯线上的生鲜都出了问题,但若是是在线下开店,至少可以守得住。
只有线上,最后真的是兵败如山倒,一旦融资接不上,就彻底没有了。但线下至少另有店可以好好做,把现金流管理好,至少还可以扛一段时间,谁知道扛三个月之后是不是春天就来了呢?不是常说“剩”者为王吗?
第一,商业形态具有异常好的互联网分享属性、网红属性;第二,用户购置频次高,可以引流。这样的企业通常都市受到商业地产的青睐,甚至会对你做一些倾斜。
好比有个叫APM的轻奢品牌,它在线下开店的时刻,许多阛阓都是追着APM要给它许多异常好的条件,由于所有阛阓都缺一个能替换施华洛世奇的品类,施华洛世奇的设计感已经不能知足现在女生的需求了。
再好比长沙有个叫“文和友”的餐饮,它在许多地方开店,都能拿到昔时海底捞一样的条件。由于它具备我们刚刚说的网红属性、分享属性,也有很高的复购频次,能更好地给商圈吸引流量。
我以为,初创公司在没有那么多钱的时刻,能利用好这一波线下的盈利和自然流量,把流量成本拉得稍微低一点,是异常要害的。
更主要的另有一点,就是除了要从线下自然获客以外,还要去线上做用户群。
原来我们不喜欢线下是由于线下虽然有流量,但我不知道流量是谁,只知道傻傻地发会员卡,险些和用户没有任何的互动。
然则瑞幸通过整其中后台的运营系统,把线下的用户导到了线上的流量池,可以在流量池里对客户举行二次营销。
最近再去看瑞幸,你发现它已经在卖键盘、鼠标、钢笔等周边商品了,由于它手里有流量,有这么多门店举行交付,一定会走到这一步。
包罗现在卖Boss午餐,都是这个逻辑:先在线下做流量和店的密度,用户做起来之后,再频频地通过线上流量池去做二次营销,最后再做品类拓展。
中国的公司到最后都是做成“帝国”,西方人对照有界限感,喜欢垂直,但中国喜欢讲“普天之下难道王土”,只要你是我的用户,吃喝拉撒我都想插一脚。
中国一定是圈人头的商业模子,就是比谁圈人的成本更低,谁圈完之后LTV(用户生命周期)做得更长,复购率做得更高。
这实在是两条路径:第一种是通过搭线上用户系统,频频营销来做复购;第二种是把产物做好,把店的密度做大,也可以把频次做起来,殊途同归。
1、消费品创业:太垂直做不大,要做有品类属性的产物
中国任何一个公司想做大,到最后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做成平台,要么是做成品类渠道。
我以为单一的产物品牌在中国很难做,除非你能做成品牌矩阵,否则不太有做很大的可能性。以是做产物、品牌的创业者,一定要思量你选的这个产物有没有酿成品类品牌的可能,为什么?
跟上个时代不一样,宝洁的时代单一品牌可以做很大,由于那时刻是规模效应的时代,P&G这样的品牌必须要垂直,由于越垂直量越大,才有足够的规模效应。为什么要有规模效应?
第一,供应链有优势,他敢投研发;第二,昔时的媒体渠道有限,主要就是电视和纸媒,只有大品牌才买得起;第三,原来的分销渠道也有限,只有大品牌才付得起什么进店费、条码费、上架费等等。
然则现在情形是:
第一,供应链异常完善,中国已经有许多异常强的OEM和ODM供应商;第二,媒体渠道越来越多样,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媒体,包罗微商也算一个小媒体;第三,渠道也许多。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大量没有品类属性的新产物品牌,能快速起量。由于现在的颗粒度越小,就越能匹配到和你契合的人群,转化效率也越高。
但问题是做不大,由于你只迎合了市场上那一小撮需求,高效率可能让你12个月就能完成1个亿的买卖规模,但很快就会遇到瓶颈。这个时刻你只能通过几十、几百个品牌的组合,才有可能做大。
但品牌矩阵,也不太是创业者醒目成的。由于条件是你的供应链和渠道已经有能力去做赋能的时刻,才有可能通过不停的收购来做成品牌矩阵。
好比安踏,把斐乐重新做起来之后,这几年把韩国日本对照好的运动品牌也基本上买完了。以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做产物品牌一定要带有品类属性,同时又具备成为渠道的可能性,未来才有足够的用户空间。好比三只松鼠最最先做坚果,厥后做到零食,现在还可以把自己酿成渠道,这是异常有意思的事情。若是今天从一个零卡路里的果冻最先有没有可能做成品类品牌?我以为完全有机遇。
由于所有的零食都值得用康健化重新革新一遍,零食在中国有36000亿的市场,但除了像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这几个头部品牌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了。
2、服务性消费创业:比产物创业更有可能乐成
相比于做产物品牌,我以为现在做服务型消费,早期反而会更有机遇。为什么?
第一,服务型消费的空间更大。最典型的是美国,人人在商品上花的钱实在没有太大差异,超级富豪和普通人都喝一样的可口可乐,但在服务上花的钱差异异常大。
中国的服务型消费增进得也异常快,你去看湖南卫视,周五、周六两天是《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这两个综艺前后最黄金时段的广告,50%以上是教育类。
教育本质上就是服务型消费,家长不想陪小孩做作业,就花钱找人陪,家长不会讲故事,就花钱找凯叔讲,这个市场照样很大的。
第二,中国这么多年积累的OEM和ODM,实在降低了消费品的创业门槛,但服务型消费的创业门槛还没有降低,到今天为止,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依然稀缺。
你做消费品创业,可能会很快起量,但我以为主要是受益于中国蓬勃的OEM和ODM,这不是你的焦点竞争力,你能OEM,你的竞争对手也能。
连产物都不一定能折腾明了,这种公司我是不会投的。由于你完全是得益于中国蓬勃的供应链,没办法构建壮大的竞争力。以是我不太建议,融2000万以下的公司去做产物类的创新。由于乐成概率很低,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除非你有一个壮大的战略投资人,可以出资源帮你做,否则2000万以内的融资,怎么可能有供应链优势?怎么可能做研发?不就是OEM厂拿个配方就把产物给做了吗?你有的别人都有,很难构建历久优势。
1、瑞幸应该去三线都市做咖啡,而不是做茶
我们频频思索过,生鲜赛道为什么难?厥后想清晰了,由于它是存量市场。体量增进最快的永远都是增量市场,由于没有敌人,轻轻一推就上去了。得物(毒)、泡泡玛特为什么增进那么快?由于潮鞋、盲盒等品类都是增量市场。
由于,存量市场全是敌人,摩擦成本居高不下,四处都是亏损点,要改变一小我私家的消费习惯太难了。甚至我以为,瑞幸应该去三线都市做咖啡,而不是做茶,由于当地做茶的人已经许多了,很明显是存量市场,但咖啡不是。
当地除了星巴克以外就没有其余品牌,瑞幸去做一定是龙头,而且一定比做茶更轻松。三四线都市自己当地的奶茶店也许多了,拿自己的副业和别人的主业PK也不是明智之举。
我记得福州是中国最后一个有星巴克开店的二线都市,由于星巴克也是想论证福州这个只品茗的都市到底可不可以喝咖啡?效果第一家店就排队,这就是一个增量市场。
生鲜是典型的存量市场,但也是典型的VC喜欢的万亿级市场,感受每个省都能做出一个百亿美金的公司。但我仔细一想发现纰谬,中国已往20年,似乎没有一个地方说买菜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吐槽菜市场脏乱差,但菜市场知足了大多数用户的一样平常需求。
2、“多快好省”四个字有三个是坑
投资人经常说,消费就是四个字:“多、快、好、省”。但这里面有三个字都是坑:
“多”是不是坑?今天基本就没有“多”的机遇,你能多过阿里吗?大平台已经足够多了。生鲜也一样,你不可能多得过菜市场吧。
“快”也是坑。快的背后是巨高的履约成本,你想快可以啊,做一单亏一单,但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人需要被服务得很快。
什么是快?本质是我的时间远远比配送员的时间值钱,我才愿意花钱买他的时间。
但中国现在是什么情形?一个月挣5000块钱的年轻人,由于要打游戏懒得下楼,说我要快,效果只买了个八块钱的萝卜。为什么一堆公司烧钱最后烧死了?这就是最基本的问题。
“省”就更麻烦了,由于大部分时刻,你能“省”的本质并不是由于供应链有多厉害,只是牺牲了毛利而已。我以为没有40%以上的毛利都不要做线下,没有60%的毛利不要做线上,这已经是很守旧的数据了。
许多公司说只有15%的毛利,你要再“省”,就更抗不住规模化了。而且“省”也省不出来忠诚度,没有消费能力的人有一天有钱了,他也想消费升级一下。
以是对创业者来说,醒目的只有“好”。但“好”的问题又来了,今天的生鲜赛道,你想把供应链做得好太难了。盒马鲜生醒目好,是由于它有足够多的钱,可以把阿拉斯加蟹三分之一的全球货源买断。
以是“好”这件事有可能做到的,就是在区域找到好供应的机遇。昔时我们在投社区消费的时刻划过一条线,黄河以南的地方基本都不做了,由于四川、江苏、浙江、上海这些地方的社区便利已经做得很好了。
但郑州、西安的房价都已经很贵了,社区服务还做得很差。意味着这个地方的竞争对手少,只要历久生根,把服务做好,就有机遇走出来。
同样的原理,华北、黄河以北的生鲜供应链也做得都不好,这可能就是机遇。甚至我以为生鲜就应该去东北做,SKU比黄河以南少那么多。上海光青菜就有30多种,但东北所有的蔬菜加一起,常年不跨越40类。
凭据区域差异去找竞争点,这种理念我以为是有机遇的。
最后,创业很要害一点叫“以终为始”,若是你真的把“终”看清晰了,坚持就会有机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都是后知后觉,想清晰了你就坚持做自己的事。
实在创业到最后是什么?第一你爱不爱这个事,第二你够不够坚持,我以为坚持都有机遇,谢谢人人!
本文经授权公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自力看法,不代表亿欧态度。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