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始于何时?
这个问题也许没有确切谜底,但能够一定的是,在2018和2019的两年间,流量像火山一样,彻底发作出了让所有消费品牌为之震撼的能量:
咪蒙的《致贱人》系列,轻松获得400 w的阅读量,引起一片哗然;
杨幂的每次街拍都能引发模拟热潮,对原装品牌不是代言人却胜似代言人,促使淘宝服装店在推出“杨幂同款”上比拼速率;
初代网红张大奕的淘宝店肆,跻身女装品类销量冠军,张大奕甚至将背后的电商公司带到美国上市;
口红一哥李佳琦用“OMG”和“买它”在自创的心愿节直播中,在4小时17分钟内延续推销了48款产物,5000件产物从上架到卖空仅仅几十秒……
诚然,每个行业都在争先恐后地抢夺流量高地,试图让自己脱颖而出,就连含金量最高的奢侈品牌也低下了高慢的头颅,向流量明星追求互助,前有雅诗兰黛用Angelababy替换刘亦菲,后有Prada将流量小生蔡徐坤选作新晋代言人。
在现在的流量时代,流量成为营销部门最主要的KPI,制造爆款成为品牌最主要的义务,带货力成为品牌选择广告方最主要的指标,曝光量和粉丝数成为KOL最主要的招牌。
征象更新不穷,但背后的逻辑殊途同归:连续刺激消费者的注意力。
现实上,流量自己是中性的,但在差别的使用方式下,可以展现出极其盘据的两面。今天的文章,我们来与列位聊聊流量的高光时刻与至暗之面,并试图浅析下品牌若何更好的行使流量。
在国潮兴起与品牌重生上,我们可以看到,流量能为品牌缔造出生长的新机遇。
88岁的国民老牌百雀羚原本有着普遍的群众基础,却在手艺和营销都更高一筹的外资品牌(如资生堂、欧莱雅)进入中国后,被挤到墙角。欧睿咨询数据显示,百雀羚的市场份额在2010年甚至跌至了0.2%。
2004年,百雀羚在举行全国性市场调研后,凭据“品质受信任,但品牌形象过时”的效果举行周全升级:厚实产物品类、抬至中档价钱、调整终端渠道计谋,打折特价改为增派促销员(铺人力)等等。
同时,在市场营销上,为了吸引年轻人,百雀羚险些实验了所有新潮的社交网络营销方式,包罗微博、直播、B站……还自产内容,将鬼畜、Rap等元素放到广告短片中。
而最乐成的一次实验可能是一则长达427cm的图文广告《一九三一》,用旗袍、特务、枪战的民国腔调引发时光怀旧感,一推出就成为征象级热门,迅速在朋友圈刷屏,让这个已近古稀之年的老者与年轻人们乐成拉近距离,也成为了破除消费者对其固有印象的第一支箭。
同样,借助流量兴起的还有喜茶。这家2012年才在江门这个小城市最先营业的奶茶店,在短短几年间火遍大江南北,成为新中式饮品行业的门面品牌。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除了它对传统奶茶的革新升级,更是其花样百出的营销方式,无论是与Nike跨界共建Lab, 照样亮相漂亮的观点黑金店,每一次营销流动都让人叹息“太会玩”,成为业界营销标杆。
所以说,流量无疑是时代给予的礼物,它就像一束光,让在外资品牌打击中被倾轧的老品牌得以走出边缘的阴影地带,重回消费者视野;也给了身世通俗的小品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激励实在验林林总总的增进方式,去创新缔造、去推翻重构。
只要你能驾驭流量,它就能为你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虽然,也正是由于这些高光时刻的“神奇效应”,让众人逐渐迷失在流量中,今年下半年,流量的暗面彻底发作。
1、首先,最显著的当是对流量的“无底线追求”
无论是喜茶在和杜蕾斯的团结营销中翻车,照样咪蒙由于一篇《寒门状元之死》被彻底封号,又或是新世相因接纳多级分销推广自身的营销课程,被质疑为传销而“文青”形象崩塌……
本质上都是由于品牌对于流量的过分追求——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度,哪怕冒犯公序良俗也在所不惜。这些营销人把曝光量误以为是好感度,这正好映射了心理学观点“纯粹接触效应”,意思是某种外部刺激出现的次数足够频仍的话,用户就会对它越来越喜欢。
但在流量的天下里,纯粹接触效应未必有云云效果,往往大流量也是大争议所在,品牌方很难掌握尺度,甚至一不小心就会与确立品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善念”南辕北辙。
2、其次,流量缺乏“稳定性”
人们常用“波”来作为流量的单元,这实在恰恰说明晰流量影响力的难以连续——许多企业在尝过流量甜头后,就会想方设法地要重现绚烂,在流量营销上鼎力投入,但到最后都只换来收效甚微的效果,例如你画我猜的微信小游戏。
这样的问题要害照样在于品牌的营销方式与其焦点价值的脱节,企业只是用一种接地气和诙谐的方式,给了用户一点一样平常生涯中的调味,但并没有叩击到用户的痛点,为其提供现实的价值。就像知乎上那些抖灵巧的回覆,乍一看新颖有趣,仔细思索之下却没有任何内在。
现实上,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互联网平台上,好玩的器械前仆后继,热门也总是被“长江后浪推前浪”,品牌很难收割流量盈利,用户来去匆匆,只留下一堆流量泡沫。
3、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流量造假
前不久“380万粉丝,350万直播观众,下单量为0”的事宜,就是最直观的证实。薇娅和李佳琦的“网红”带货能力,让企业误以为流量就是万能药,产物就算是垃圾也会有人买单,于是“唯流量”被“伪流量”浑水摸鱼。
在淘宝上随意搜一下,你就能发现“只需3500元即可购置300 w旁观、1000谈论、3000赞、900转发”的下单链接。当流量成为款项的代名词,自然有人走偏门邪道,确立玄色产业链,甚至能行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艺,绕过传统的防控计谋,让品牌方防不胜防。
因此,这些问题征象足以引起我们对“流量论”的反思:品牌事实应该若何看待流量?
一方面。造假者虽然可恶,但源头是作为广告主的品牌方迷失在信息噪音中,费尽心思结构新渠道为自己造声,唯数据是举,却忘记了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温度且在起劲生涯的人。
另一方面,流量盈利也在逐渐衰退。凭据《QuestMobile: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讲述》,2018年初到2019年9月,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规模趋势呈连续下降的状态。
可见,增量放缓,竞争会因此集中在存量上,响应地,获取流量的成本也就越垒越高。
而这一切都指向了同一个偏向——品牌方应该回归营销本质,关注目的用户的焦点需求,追寻恪守自身品牌的焦点价值,再以用户接受起来最舒服的内容去感动对方。
最后,品牌对流量无止境无下限的热爱,是时刻该加入一些理性的控制了,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流量为我所用,而非让我被流量所累。
究竟流量只是催化剂,品牌的焦点竞争力照样在于成为IP,而非借力IP,产物实力和创意则绝对无法靠流量盈利来填补。
本文已标注泉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