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蒙牛宣布完成了对澳洲贝拉米的收购,随即又抛出要价设计将澳大利亚另外一家乳企纳入商业疆土,就在伊利、蒙牛各自为了双千亿目的而开启全球资源并购竞赛之时,美国最大的低温奶供应商迪恩食物却因延续亏损,破产倒闭。
唏嘘之余,究其背后有许多庞大的影响因素存在,从微观来看,人口消费趋势的转变以及零售环境的改变,左右了乳企的生长空间;但放之于两国的消费周期之下来看,中美两国的乳品市场所面临的消费环境差别,人群的消费能力也不尽相同,有趣的征象背后一定有其促成因子来解读。
人们普遍认为,作为食物消费领域的一支,乳制品一度被认为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泉源之一,其抗周期性的特征,引得无数企业家为之奋斗,然则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康健理念的转变以及蛋白质泉源的厚实多元化,乳制品在营养学顶端的绝对主导职位已然受到打击。
一个很明显的显示是,美国人民对牛奶消费量一直在下降。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自1975年以来,液态奶销售量以及美国人均牛奶的消费均呈现出下降趋势。1975年,美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为247磅,2017年这数字削减至149磅,美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下降近40%,险些腰斩。
消费者需求量的下降也导致了美国牛场的数目在削减。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7年,全美拥有跨越40119个牛场;到了2018年,数目削减至37468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牛场数目削减了2000多个。
人们对牛奶消费的削减并不意味着人们削减了对蛋白质的摄入,新的生活方式主导了人们饮食结构的转变,牛奶的替代品,诸如植物蛋白最先受到追捧。
一份来自Food & Beverage杂志的讲述显示,在已往一年当中,食物饮料领域的话题当中,人们对植物基观点的讨论险些贡献了20%的流量,人们在议论着植物基的同时,也在消费植物基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液态奶的消费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尼尔森观察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0月份,植物基饮料增速迅猛,在美国市场上燕麦奶销量大幅上涨近50%,相比之下,植物奶市场整体销量增幅仅为9%,这其中市场份额最高的杏仁乳销量增幅为11%。
在这一轮消费变化风潮当中,从事生产低温奶的美国乳业一哥迪恩食物首当其冲,败下阵来。
牛奶主要销售渠道是零售商,对于主营低温奶的迪恩食物来说,更依赖于零售商,但在零售商集中度较高的美国,零售商更有话语权。
为了提高利润率,大型零售商纷纷生长自主品牌,以食物饮料及日用品等行业手艺壁垒低、市场成熟度高、消费差异感知小的产物为主。不管是渠道照样价钱,传统奶企都很难与零售巨头相提并论。这种情况下,迪恩食物只能沦为零售商的代工厂。
更糟糕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2017年,像沃尔玛、克罗格等零售巨头陆续最先自建奶牛厂,并从迪恩食物手里抢走相当大部分的销售额,这让迪恩食物远景,变得加倍昏暗。
如果说零售商的加工厂自建,切断了迪恩食物的主要收入泉源,那么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其产物自己。
迪恩食物主要生产低温奶。低温奶接纳低温灭菌手艺,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充实保留了营养和风味,但也意味着低温奶的成本更高,由于需要厂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冷链系统和牛奶厂,这也就注释了为什么海内大多数的低温奶品牌都是区域性的,而非全国性。
此外,从产业链结构来看,美国政府会对原奶限制最低收购价,迪恩食物对上游奶制品的价钱完全没有议价权力,原奶价钱颠簸不停,导致企业成本不能控。
而今年以来,随着液态奶收购价钱不停走高,对上游失去议价权,对下游零售商失去话语权的迪恩食物,在两面夹击之下,负债累累,资不抵债。
反观中国2019年的市场行情,从白酒股一路飞涨到美团等生活服务类互联网平台市值暴涨,再到火爆的猪肉观点股飙升,大消费无疑成为今年A股市场上显示最突出的投资主题。
Wind数据显示,停止11月,牧业、食物饮料年内划分上涨了87%、61%,险些是消费股撑起了A股市场的半边天。
虽说在美国,植物奶异军突起,然则从全球视野来看,牛奶的职位依然不能撼动,Euromonitor数据显示,牛奶市场今年在全球的市场规模依然有快要1200亿美元的市场,而全球牛奶替代品的市场规模还不足200亿美元。
在中国的大消费浪潮之下,乳制品是当下中国消费升级过程中最具增进价值的消费品类。
从需求侧来看,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美国2017年的数据险些持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约为4150美元, 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消费时代来临,各种新式茶饮等新消费的泛起,在拉动国民经济总值的三驾马车——投资和商业增进失速的情况下,消费领域迎来增进提速期。
从市场的供应侧来看,随着中国乳业的延续整合,不足300头的小型奶牛场数目已迅速下降,从2011年的约11.4万个下降到2018年的的5.6万个。此外,牛奶收购价钱的提升将促使奶农回归养殖,在延续三年下降之后,预计2019年,中国牛奶产量预计将到达3150万吨,同比增进2%。
但国产乳品远远不能知足海内市场供应,由于中国并不是牛奶的主产国,全球有四大液态奶主产国——阿根廷、欧盟国家、澳大利亚和美国,其中,澳大利亚的液态奶出口主要面向中国,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极大需求量,澳大利亚液态奶在2013年至2017年之间,保持了平均每年18%的增速。
中国乳业的两颗双子星——蒙牛和伊利,从未来的结构方面,伊利和蒙牛都在加速国际化历程及拓展多元化营业。
去年伊利在新西兰等地确立乳业基地,此外,还收购了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同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与笼罩原辅质料、产物包装、智能装备等多个行业的700多家供应商确立互助关系等。
总的来说,在未来几年内,随着规模化整合,海内乳企还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增进期,但又不能否认的是,美国液态奶市场上,随着牛奶替代品增多、素食文化兴起、以及环境友好性与动物福利等问题的综合因素影响,传统牛奶的影响力正在式微,两个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情景的背后,乳品市场的转变趋势却值得深思。
本文泉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曹玥。转载或互助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执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