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1年-至今,“野味”的搜索变化热度
希望有“一而再”,没有“再而三”。
“发动灾难病毒的宿主,今天是果子狸,明天就可能是穿山甲,后天有可能是眼镜蛇,等等。最可怕的不是这些野生动物,而是人类自身的“入侵”行为。环保的我们、文明的我们、法治的我们,不要再打野味的主意了———约束我们的胃,管好我们的嘴!”
这段带有号召和劝诫意味的文字,是《半月谈》于2003年7月发表的《禁食野味:管好我们的嘴 远离人体“生物炸弹”》中提到的。那时,非典刚刚过去,在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复苏中,举国也在反思,结论之一正是拒绝野味。
这则媒体报道的开头,是广州市林业局对野生动物综合交易市场的突击检查,以及成果——非典疫情首发于广东省,源头是携带了蝙蝠身上病毒的果子狸。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野味上,这句话得到了验证,通过百度搜索大数据可以发现,在有记录的2011年至2019年间,果子狸的搜索指数整体呈上涨态势,在较低的2011年、2012年后,于2013年、2014、2016年出现明显上涨,此后保持相对高位。
后来,虽然具体的野生动物没有得到查证,但此后有研究指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2019-nCov的两个候选感染库,两者都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中间宿主。
不得不说,国人对野味有着“变态”式的执着,无论是中国文化思维下根深蒂固的“吃啥补啥”、“以形补形”,还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返璞归真,最终让很多人将吃野味习以为常。
“天上飞的不吃飞机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车轮胎,4条腿的不吃桌子,两条腿的不吃同类”,这是广州人津津乐道的。在此次的疫情焦点华南海鲜市场,曾经有一份网传菜单,鼠、狗狸獾、猪狸獾、果子狸、狐狸、树熊、孔雀、大雁等野味均在其中。
当然,教训也是惨痛的。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30日最新通报,截至1月29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711例,现有重症病例1370例,累计死亡病例17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4例,共有疑似病例12167例。
教训之后人们的反应也是相似的,这次疫情的罪魁野味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百度指数显示,在截至1月28日的近30天内,“野味”的搜索指数整体同比上升1953%,环比上涨2136%——与疫情消息同步,指数在1月20日起开始上涨,在1月23日前后到达顶峰,此后虽有下降,但整体仍然高于1月20日前。
同样,钟南山院士最早提及、举例的“竹鼠”,搜索指数也在上涨,且趋势与“野味”极为相似。
在人们关注的背后,拒绝野味再一次成为社会的共识。只是非典过后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教训似乎有一个有效期。
文明与野蛮之间,只隔了一个野味的距离,但不长记性的人类,将这一距离一再缩短。
好在,趁着当前的讨论高峰,与上一次只能从“卖”方取缔不同,这一次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大数据了解到“买”方的信息,希望这样能延长这一有效期——通过大数据找到是谁在吃,在吃什么,哪些人对这一问题敏感。
1)谁在吃
通过搜索大数据来看,“南方人爱吃野味”这一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一点财经通过对“野味”的百度指数进行分析后发现,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28日的搜索指数人群分布,排名靠前的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福建、北京、上海。
十个省市中,除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外,其余都是南方省市。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次非典疫情中跌了大跟头的广东,虽然在疫情后进行了控制,但似乎并没有阻挡人们对“野味”的关注。
根据搜索指数,一点财经还发现,“疯狂的野味”不是少数地区专属,各地偏好各不同。北京、上海关注度最高的是蝙蝠;广州、成都则更关注竹鼠等等。
对人群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关注“野味”的人,星图app以20-29岁的青年人以及男性为主。同时,与一般的青年人相比,他们可能也更关心餐饮美食、旅游出行和汽车等话题——这些兴趣标签可以应用在后续有关拒绝野味的宣传引导中。
2)什么野味
通过对“野味”以及更多关键词进行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此次疫情对公众关注度的影响,并找到什么动物是最严重的受害者。
一点财经借助百度大数据,从关于“野味”的近七天搜索需求图中发现,“野味有哪些”、“果子狸”、“野鸡”等搜索指数较高,近期与“野味”关联较强、上升趋势较明显的是“蝙蝠”、“果子狸”、“竹鼠”等与疫情有关的内容。
而在“疫情”正式获得关注(1月20日)的前七天(即1月13日-1月19日),与“野味”相关联的搜索词条是“基因战争”,搜索指数高,上升趋势也明显——这时的人们还没有从权威渠道获得权威信息,所以有着各种猜测。
而在更早前,与“野味”相关的需求词条较为正常,相关词是“竹鼠”、“果子狸”、“野鸡”、“山鸡”等,再往前七天的词条与此相似,包括“麂子”、“熊掌”、“黄麂”、“野生动物”、“猴脑”、“口腹之欲”等。
不幸的是,这些动物正是所谓野味爱好者的“最爱”;在相关联的词条中,有着研究怎么吃的“油炸”,也有在考虑如何满足这些人口腹之欲的“养殖”……
3)谁在讨论
疫情发生后,人们对吃“野味”已相当愤怒,但由于此次疫情仍然不明确具体的病毒载体,所以上一次非典的病毒载体“果子狸”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广泛讨论,对“野味”的讨论往往以上一次引发“非典”的“果子狸”作为焦点之一。
横向对比“野味”、“果子狸”的搜索指数可以发现,两者的发展趋势极为相似,都在1月20日开始走高,在1月22日迎来高峰。
在1月20日至1月26日七天与“果子狸”有关的搜索词条中,“非典”、“蝙蝠”、“非典是怎么引起的”、“中华菊头蝠”(引发此次疫情的蝙蝠具体品种)、“菊头蝠”等,搜索出现明显上升。
同样,对“果子狸”感兴趣的人群与“野味”高度相似,证明这些地方的人乐于讨论与疫情有关的内容。
讨论这些问题的人,以20-29岁的青年人,以及男性为主。同时,从2019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搜索来看,这些人对旅游出行、餐饮美食、金融财经等感兴趣。在后续有关拒绝野味的宣传中,这些人很可能将成为有效助力。
当然,也有一些人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百度指数显示,在“保护野生动物”这一词条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们更为活跃,他们也是未来保护野生动物,抵制野味的坚定支持者。在未来可预见的又一场杜绝野味的变革中,这些成长于互联网、经过互联网找到彼此的年轻人,极有可能成为中坚力量。
当然,了解“野味”,找到“野味”以及变革力量,并不是互联网在这场疫情中的唯一作用。以疫情为观测入口,我们可以找到互联网企业的更多身影,在当下,它们无疑同样成为这场全民战役的主力军之一,利用大数据的力量,去发现还有哪些苗头,谁在看、谁在吃以及又是如何讨论,这些大数据可以给疾病预防和教育受众指明方向。
相比2003年,互联网平台拥有了更强的信息、平台和数据能力,它们也得以成为我们未来不会“再而三”的底气。在疫情消息公布后,虽然也有谣言在传播、扩散,但总体上,当整个社会在更透明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变得冷静下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将“拒绝野味”奉为一种责任。
其中,互联网力量功不可没——它得益于互联网媒体与平台对信息的传播与广泛覆盖,更得益于互联网公司的社会责任担当与科技企业的人性温度。
以百度为例,在百度APP首页,公众可以透过“抗击肺炎”频道,实时掌握全网权威新闻报道。用户亦可在百度搜索“新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等关键词,进入到专题聚合页中,掌握相关信息和报道;此外,百度也上线了实时疫情地图、疫情热搜,以实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通报……
甚至,当公众在百度检索含有#野味#的关键词时,百度页面顶部会自动提示“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这其实也是一种正向的价值观的引导与科技为更好的表现。同时百度还设立了一个关于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的专项基金项目,总规模为3亿元,以支持一系列的防疫工作。
除了信息平台的普及,电商平台也行动起来禁售“野味”。当检索果子狸、黄麂子、肉獾、獐子等野生动物的名字,均已搜索不到结果。另外,搜索“穿山甲”“果子狸”“竹鼠肉”等时,搜索结果页面跳出“我们一起对野生动物交易说‘不’”的环保页面,页面显示,目前超3万受保护或禁售物种实现全平台禁售。
技术无比重要,但唯怀有社会责任与信仰的企业才能赋予公众信任。而透过疫情,我们也看到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在自觉探索一种新的道路,即企业不仅自身要积极投身公益,更要利用平台优势承担责任、助力公益,他们更加意识到“社会责任更应该朝着主动战略型而不是被动响应型的方向努力”。
大公司的特征除了其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以外,星图app还有第三个决定性的因素,那就是大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我们社会的信仰和希望——企业的价值最后将存在于社会之中。
互联网流量或许会枯竭,但中国互联网服务社会、助力中国、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才刚刚开始。得益于来自移动运营商、交通、地图等数据,当前我们可以做更好的防控。而在搜索大数据的帮助下,我们的社会有了更足够对野味说“不”的底气,也有了在病毒大规模扩散前及时制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