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注册_生鲜电商的“7年之谎”

2020-03-21 08:14 www.yzxky.cn

严寒的冬天想吃口新鲜蔬菜,除了叫外卖,另有什么其他设施,能解救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吗?

你要问,谜底就是手机App买菜。

2019年,团体转型菜市场,成了生鲜电商转型自救的焦点主题。

刚刚进入12月,传统菜市场就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们眼中的香饽饽。

上海苏宁宣布开启菜场营业,社区里的“苏宁小店”增添蔬菜柜台。而在更早的时刻,叮咚买菜、逐日优鲜、美团买菜等主打线上蔬菜配送的电商平台也纷纷扩大规模,直接催生出了生鲜电商冷寂之后的新春天。阿里光环下的盒马,也新增了散装蔬菜、净菜配送等服务……

生鲜电商,这个被令无数独角兽和投资人都尽折腰的“最难电商”,关于它此前的探索,已经早有长篇累牍的剖析,再探讨也难免拾人牙慧。

我们不如以最近也是最接地气的“菜市场模式”为线索,看看生鲜电商这一轮“求生之路”,都隐藏着哪些隐秘与逻辑。

出生的谣言:高峻上的生鲜故事为何改弦更张?

若是记忆力足够好,想必还能回忆起生鲜电商刚刚兴起时,2012年最先的盛景——

高端入口产物扎堆:澳洲龙虾、芬兰三文鱼、智利车厘子、马来山竹,都是电商爆款,宛如线上版的高端超市。这类SKU的配合特点是产物附加值高,一旦规模效应最先发挥作用,丰盛的利润率就能够抵消高昂的冷链配送成本。那时的电商平台,要是没有全球直采的招牌,都不好意思跟偕行打招呼。

高端人群的流量入口:高客单价的定位,自然要讲都会中产的故事,CBN2017中国家庭生鲜消费讲述中称,生鲜电商的主力消费人群以高学历家庭用户居多,但各个平台都是一样尊贵的入口转内销,同质化竞争之下,生鲜电商平台只能向渠道要流量,好比阿里系、京腾系,而无法成为高净值流量的输出者,这就使其无法开拓其他轻型盈利模式。

空旷的蓝海市场:2015年生鲜电商最疯狂的时刻,号称未来五年可达千亿规模,原因是服装3C等领域的电商渗透率是20-30%,而生鲜电商只有1%左右的渗透率,人人都以为这里面有伟大的机遇。但支持这一风口打开的,是大资源的“战略性亏损”,降价、补助、赠予……谁能淡定地在消费爽点上历久连续发力?效果就是一通骚操作之后消费者“薅完羊毛就走”,平台好像成了替资源布施的“中间商”。

效果就是,上述逻辑既没有乐成辅助生鲜电商乐成盈利。标准化产物打不过生态优势的某猫和某狗,细分垂直的又无法解决边际成本问题。最后到了2015年,一组著名的调研显示,海内4000多家生鲜电商,88%亏损,7%巨额亏损,只有1%的实现了盈利。

互联网拯救传统农业的逻辑,阶段性垮掉……

线下的谣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生鲜货架

只管生鲜电商初始期的故事没有讲通,2016年,14家大型生鲜电商企业倒闭。但却留下了后期生长的硬性财富:

首先,在生鲜电商热潮的推动下,冷链物流系统变得加倍成熟。刚最先,中国冷库约为8000万立方米,人均还不到0.1立方米,而且集中度低,还没有建立起天下性或大区域的规模化网络。

随后伴随着生鲜电商自动或被动地投入冷链物流建设,好比京东宣布投入100亿建设第三张物流大网,原本生涯、易果生鲜、逐日优鲜等其他垂直生鲜电商也纷纷开展自建,顺丰也最先提供专有冷链物流,为生鲜市场整体履约效率最先触达平衡点建立了先决条件。

另外,部门便利店、商超完成了信息化革新,至少都用上了移动支付和外送平台,电商配送的众包模式最先兴起。此前,生鲜电商每个订单发生的人力、物流、包装、冷链建设等在内的综合履约成本是35元左右,在尝试了“前置仓 O2O社区众包”模式之后,基本能够降低到5元左右,进一步向赢利点靠近。

新零售观点的爆红,大数据等手艺的渗透,不甘于被AT巨头收割行业余荫的创业者们转头一想,在一段时间的偃旗息鼓之后,又大肆杀入了线下的新战场。

逻辑听起来也十分合理:生鲜电商的供应链和履约能力提升,大数据算法能够支持动态决议,让合适的产物以合理的价钱与数目,泛起在它最应该泛起的地方。

效果,这本盈利账并没有由于互联网军团的自动下沉“抵家”“到店”,而发生改变。

当“撒手掌柜”虽然减少了运营成本,但一方面服务品质对商品品质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磨练,这需要在莳植、采购和销售三个环节上实现全产业链协同,无论是无人货架照样O2O门店,都无法也无动力去取代平台寻找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线下部署在引来流量的同时,也增添了分外的成本。门店和外送平台往往需要收取10%以上的渠道费,电商平台成了给别人免费打工。无人货架也无法规避硬件成本和一样平常消耗。

效果就是,线下模式刷完一波存在感之后,电商买卖规模并没有肉眼可见的回升。真正留到最后的,依然是巨头流量的依附者,好比大润发、7FRESH、盒马等等。铺天盖地的新零售,并没有如逾期地给整个产业带来蓬勃增进的新机遇。

再次“降级”:越来越接地气的生鲜电商又带来了哪些新花样?

生鲜电商的新风潮,是——走,去菜市场卖菜。

下班之前打开手机App选好食材,回家后洗手作羹汤,这个温馨的故事不仅抚慰了都会年轻人饱食外卖的胃,也成为生鲜电商的新动向。

满58减免运费,0.1元秒杀一斤鸡蛋,特价水果只需XXX,下载App即可领取优惠券,这些单价低、但高频刚需的生鲜产物,成为了互联网菜市场运营们的拉新利器。

新平台为了争抢用户,往往稀奇能对现金流狠得下心。“不设最低配送价钱”就是其中之一,只买一块钱的葱也可以半小时内0元配送,对于已经习惯了线上下单的用户来说,在平台产物质量没有绝对差异的条件之下,无疑是增添复购率的体验制胜之道。

这样的优势,能保持吗?差别的线上菜市场有自己的解决之道。

好比前置仓大多是当日达的标配,众多冷藏柜、堆栈租金、水电成本,不停压缩着拍平台的盈利能力。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的“呆萝卜”,四月份还被奉为生鲜电商全村的希望,前不久就传来上千个门店关门裁员的新闻。

要弥平这一点,就需要仔细到锱铢必较的运营手段,若何恰如其分地用好折扣、补助等手段,加速新用户的习惯培育和沉淀,同时尽可能提高客单价利润。整合原产地资源,不让批发商赚差价,是生鲜电商数年来都未能彻底解决痛点。

不难看到,运营方式上的一点发抖,都可能影响“互联网卖菜”的成败。这意味着生鲜菜场的竞争也将升级到数字战、智能战,谁能最先占有对用户大数据举行个性化决议的手艺高地,影响用户的“菜篮子”决议,才有可能在这场持久战中保持优势。而目前为止,包罗巨头在内还没有见到手艺上的创新点。

生鲜电商的七年之痒

梳理事后我们发现,生鲜电商从2012年最先兴起,到现在走过了七个年头。时代互联网、O2O、新零售、人工智能等风口变了又变,但这个领域始终没有淡出时代的舞台。

民以食为天,生鲜市场的故事永远都有得可讲,都圆的过来。

但历史也给了整个行业许多次教育和淬炼。从冷链缺席的品质堪忧,到无人货架的一地鸡毛,再到激进的新物种开了又关,在一次次狂奔中,作为参与者和旁观者,我们也能逐渐看清生鲜市场的迭代轨迹:

1.更注重第三方的完善。

生鲜电商线下化以来,更多地是磨练体验和服务能力,而冷链物流、配送系统等基础业态都泛起了集中化、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好比为买菜营业买通供应链的外送平台,提供天下冷链配送服务的物流合作伙伴,最先为整个行业提供有用的后端保障。

2.更注重产业链的整合。

从最初的“原产地直采”,到现在的溯源定制,生鲜垂直玩家已经最先通过销售端影响产业链上游,从而对低单价的高频品类举行标准化的可控治理。这是传统零售批发渠道很难实现的产业动能,而接下来的流量暗战,也将从这一硬核实力最先划分差距。

3.更注重智能手艺的连系。

线下场景与线上平台的冲撞,也让智能手艺的壁垒建构充满了诱惑和想象力。

以成本高企的前置仓为例,沃尔玛、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就曾提出过“空中仓”的观点,通过建设“漂浮堆栈”,运用无人机直接送货上门,降低配送成本。

从这个角度讲,生鲜电商另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可讲——只要脑洞足够大。

本文已标注泉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